金控巨獸

最大一次財富重分配:誰來監理


天下雜誌第331期2005/09/15


台灣財富正在大轉移,而且速度愈來愈快。金控儼然成為台灣經濟新主角,財富急劇向家族金融財團集中,這個財富大轉移背後最大推手,卻是政府。

自從陳水扁總統裁示進行「2次金改」:明年底前金控要由14家減為7家、今年內官股金融機構減半,全台灣就陷入瘋狂的金融整併,但因法令漏洞百出,加上執行疏失,引爆眾多強烈後遺症。

銀行員工抗議自己即將被賣,也抗議全民打拚的國家資產,將奉送財團,史無前例,全省串連的台灣企銀大罷工,持續不斷......。 倉促成軍的金管會,監理全國25兆台幣的銀行、5兆台幣保險資產,及市值15兆的股市廣大金流,卻找不到稱職的檢查局長,一年內換了3位。

欠缺適當監理的金融整併,將導致台灣史上最大的財富重分配?也將是最後的一次?台灣為什麼要向菲律賓式赤裸裸的資本主義,一路狂奔?



來到信義計劃區,彷彿進入台灣各家財團角力的擂台。松壽路上中信金總部,白色的大樓矗立著,十分搶眼。鄰近新光三越百貨,旁邊的空地,圍起新光人壽的招牌,「新壽國際旅館」大大地標明著。綠色圓頂的國泰金控大樓在松仁路上,好似一把龍椅穩穩地坐著。
     
 
市區另一端,塔城街上,台灣中小企銀全省串連的大罷工,持續不斷,是台灣首次。深紫布條上,大大黑字「反財閥治國」,另一幅黃布藍字「2次金改,圖利財團,全民買單」。銀行員工抗議自己即將被賣,職位不保,也抗議全民打拚90年的資產,將奉送財團。「銀行鈔票多,你們快把錢拿走,」行經的計程車司機搖下窗戶,表達他的同情與憤怒,對員工喊著,「不要留給財團一毛錢。」
      
過去3年,台灣財富正在大轉移,而且速度愈來愈快。金控成為影響台灣經濟的新主角。從2001年開始,14家金控陸續獲准成立,一陣廝殺、購併、版圖重整後,台灣財富悄悄換手,迅速集中在3大家族、6大金控手中。也就是很多人口中的「辜辜,蔡蔡,吳吳」:中信辜濂松、辜仲諒,中華開發辜仲塋;國泰蔡宏圖、蔡鎮宇,富邦蔡萬才、蔡明忠;新光吳東進,台新吳東亮。


最大推手,是政府
這個財富大轉移背後最大推手,卻是政府。而更令人質疑的是,財富快速重分配的過程中,欠缺適當的法令、制度與人力加以規範監理。
 
自從去年10月陳水扁總統在「總統經濟顧問小組」會議中裁示,2006年底前,金控要由14家減縮為7家,2005五、也就是今年底前,官股金融機構減半(減為六家)以來,全台灣就陷入瘋狂的金融整併。14家金控,都擔心會無法擠入前7名,而爭先恐後想盡辦法併購銀行。同時財政部也匆匆忙忙逼著公營行庫在限期內快速賣出。
 
「歐洲民營化花了25年才完成,台灣不必在這一兩年內一定要完成,」研究台灣金控的麥肯錫顧問公司董事羅可擎說。但是,政府倉促制定的《金控法》,漏洞百出,讓包括3大家族的金控迅速茁壯。
 
而政府「2次金改」,急切地要把公營行庫一一賣出,接手的,只有本國金控財團,引起「圖利財團」的指控。不像韓國政府,引進外資銀行及其管理技術,增強金融機構市場競爭力。連中國大陸都引進新加坡淡馬錫集團,改善中國大陸銀行品質。
 
政府在法令、制度、執行及人才沒有完備前,卻接二連三推動所謂的金融改革,「養成金融怪獸,……無可避免未來10年的金融混亂期,」4年前,在美僑商會與歐僑商會所舉辦的《金控法》座談會中,一位外商就指出。


金控的影響力愈來愈大
「辜辜,蔡蔡,吳吳」6家金控總資產8.1兆,就佔台灣金融總資產的1/4,也就是包括人民放在銀行的存款和繳交保險金的1/4。這些新的金融勢力集團更加有錢經營投資,有權分配資源,也更加成長快速。
 
3個家族、6大金控,2001至2004年營收成長41%,其他《天下》百大金融業只成長4%,比起來,6大金控10倍速成長,資產成長119%,更是其他金融機構的7倍。
 
3大家族,有的已足以影響台灣幣值。例如今年7月30日,接近下午4時,外匯市場即將收盤,突然間,新台幣由前日的升值1角轉為貶4.3,以1美元兌31.96收盤。一位財金官員指出,台幣急貶,與國泰金旗下的國壽匯出鉅額美金,從事海外投資有關。國泰金控副總經理李長庚隨後則表示,國泰從事海外投資,當天只匯出1億台幣,不足以撼動匯率。但金控可能呼風喚雨的威力卻成為市場的共識。而這只是開端而已,金控的影響力將愈來愈大。


最後一次財富重分配
「未來1、2年,更是台灣最後一次財富重分配,也是最大的一次,」負責金融監察的金管會發言人林忠正在接受《天下》訪問時說。許多人擔心,這最後一次財富重分配,將把全民的資產,透過國營行庫民營化的倉促過程,急速向金控財團集中。日後台灣是否會步菲律賓後塵,走上無法回頭的財團治國之路,更是許多人的夢魘。
 
例如金控積極影響決策,當政府醞釀要修法,金控就會透過公會,及透過立法委員,向主管機關大力遊說,法令不應如此嚴格。金管會爭取修改《保險法》,限制保險業者「不能拿保戶的錢去投資,進而取得經營權」(即不得擔任被投資公司董監事),留著小鬍子的經濟學博士林忠正無奈地說,「保險公會反對,幾個財團更是透過公會一直反對。」
 
2次金改中的目標之一是明年底達成「金控減半,從14家減為7家」。這樣做固然增加個別金控競爭力,但也可能造成市場寡佔,消費者難得利。「以後做什麼事都得看這七個人臉色,」兆豐金控總經理林宗勇說。
 
台灣很可能也會走入富者恆富,窮者恆窮的時代,個人收入所得差距將更急速拉開。2002年,個人所得族群前1/10,是最低族群的52倍,而1992年,最高族群只有最低族群的19倍。高收入者都集中在電子和金融高階主管,例如台積電退休副總經理林坤禧身價即達15億。今年,中信金控單是董監事酬勞(包括辜濂松及兒子辜仲諒)平均每人就拿4千5百萬,在上市公司中,名列前茅。
 
立法委員李紀珠,為忙亂焦慮的中產階級抱不平。雖說是知識經濟時代,但「普通知識已經不夠,要有以錢玩錢的本領,才能賺到錢,」她說,「普通人只有累死的份。」
 
更多人擔憂,台灣正逐步走向菲律賓化,開始財團治國的暖身活動。報章社論及專文,一再批評懷疑,執政黨揚起民營化大旗,大力急速出售官股,既可斬斷國民黨銀根,又可與財團互利,為繼續執政鋪路。中國人壽爭取中華開發金控時,高層人士曾跑總統官邸,更引起「不跑總統官邸是拿不到銀行」的坊間傳言,一位前任銀行負責人指出。
 
民進黨執政後,快速向幾家財團靠攏,為的是「過去的淵源,現在的利益,和將來的機會,」一位曾擁有銀行的企業人士說。民進黨籍的前監察委員黃煌雄,為政府政策造成財團勢力日大,也憂心忡忡,「阿扁總統和我都是社運出身,」他說,「對經濟政策,應該存戒慎恐懼之心。」
 
金控能超速發展,來自於10餘年來台灣對金融政策搖擺不定,忽而自由市場主導,忽而政府大力管制。1991年國民黨執政時期,開放15家新銀行設立,造成台灣銀行過度競爭,利潤薄弱。在政商壓力下,也在惡性競爭下,銀行爭取放款授信,亞洲金融風暴後,很多企業倒帳,銀行逾放比增加,最高時期,2001年逾放達高峰,達1兆8百億元。
 
新執政的民進黨政府,為了迅速通過「金融重建基金法案」,解決銀行呆帳問題,就在當年六月底加開立法院臨時會,將《保險法》部份條文修正、《金融重建基金設置及管理條例》、《金控法》等金融六法,一起送審,包裹立法,一次過關。將證券、保險、銀行,三合一,都納入金控公司。
 
最近2次金改目標,金控從14家減為7家,以及官股銀行減半,則又是政府極度干預金融市場。但在法令漏洞百出,執行疏失(甚至人謀不臧,連金管會檢查局長李進誠都涉入股市禿鷹案而遭調職),都會引發強烈後遺症。


信念也是盲點
政府尤其執著於3大信念(也是盲點),銀行「要規模大才有競爭力」、「要民營化」、「要併購」。因此法令、行政命令、執行都盡量三千寵愛偏集金控。安泰銀行董事長邱正雄表示,銀行都願意被金控合併,因為被併的銀行股東所得,一股如超過10元,所得利潤都可以免稅。但銀行若與非金控合併,卻不能享此優惠,因此造成金控日益龐大。
 
但正如台企銀罷工的銀行員工憤怒地指出,民營金控的「得」,卻成為政府的「失」,也是全民的「失」。因為金控超速累積財富,多來自於合併其他官股銀行。例如金控龍頭蔡宏圖領軍的國泰金控在3年前合併世華銀行前,總資產只有1兆1千億元,隔年合併世華銀行後,就陡增為2兆。一年就成長9千億,等於我國2大製造業龍頭──中油和台塑石化的資產總額。
 
另一金控也不惶多讓。辜濂松率領兒子辜仲諒積極打拚的中國信託金控,合併民營萬通銀行後,資產也增加50%,由不到1兆元,增加到今年第1季的1兆4千億元。更將他們獲利推上高峰20%。
 
而新購併的銀行也變成這些金控的金雞母。例如國泰世華銀行去年稅後純益一三九億元,獲利率三三%,而原有的國泰人壽保險,獲利率只有二.九%。國泰金控幾乎一半獲利是靠國泰世華來的。但國庫失去了世華銀行可以上繳的稅,財富轉移到國泰金控。「每年有頭金牛(cash cow),源源不絕,」一位證券界人士指出。
 
玉山金控因為玉山商銀接收高雄企銀,能把高雄企銀原來在高雄縣的分行據點,移往北部較賺錢的地點,營收成長52%,達到212億元,獲利率更達34%,彌補集團裡成長緩慢的事業。近幾年政府大量釋出官股,把公營銀行賣給民營金控,過程不透明,決策不清楚,令人懷疑不公不義。例如台灣中小企銀公開標售案,令人有黑箱作業之疑慮。


拍賣行庫,過程令人懷疑
學者專家不斷指責,政府賤賣國產。馬英九主政時,台北銀行與富邦銀行合併。最令人非議的是台北銀行20餘年來,沒有經過資產重估。一位前台北銀行協理估計,台北銀行的每家分行地價連翻數倍,又掌有彩券發行權,與富邦換股比例只用股票市價換股,富邦就能取得台北銀行的6500億資產的營業權。
 
「政府賣公股時,經營權轉讓,專賣權轉讓,都應該計算在股價中,」中山大學鑽研民營化的教授張玉山指出併購時的複雜計價。
 
在金控爭先恐後併購時,由於事先欠缺與大眾及員工充分溝通,縱使看起來政府賣了好價錢,也讓人起疑。例如彰化銀行標售,台新金控以每股26.12元標到,比彰銀股價多出4成以上,但是也有很多人懷疑,這是2階段買法。當彰化銀行打消呆帳後,淨值不會剩太多,可能每股只有10元,台新有優先認購權,他會先吃虧,再佔便宜。


《金控法》開多處後門
而實施4年的《金控法》,更因為給金控公司太多權力,使人擔心繼續下去可能會引發極大風險,到後來整體社會要付出巨大成本。因為《金控法》中,多處為金控公司開了有恃無恐的後門。
 
例如《金控法》第36條規定,金控公司只能從事投資與管理被投資公司,以金融相關事業為限。而如果要投資非金融相關事業,第37條明文規定,不可超過被投資事業資本額的5%。但這法只是管理金控公司,並未將旗下的子公司的投資進行規範。所以金控下各式各樣的子公司,可以投資各式各樣的事業。「給了金控公司將觸角伸出去擴大版圖的機會,」東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謝易宏說。
 
例如富邦金控不能投資KTV。但是旗下的富邦人壽、富邦產險與富邦金控創投公司,一共持有知名連鎖KTV錢櫃企業15.42%的股份,總投資金額達8億6千萬,總持有股數是除了錢櫃董事長劉英之外最大的股東。
 
曾參與制定《金控法》的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主任彭金隆說,正如八爪章魚,金控就如章魚的腦,可以指揮章魚各隻爪子,抓住獵物各部位。例如一隻爪子抓住獵物的頭,另一隻爪子抓住獵物的尾巴,你在外表,看不到腦在運作,但章魚的腦,才是整個指揮中樞。
 
金控公司更可以將保戶和存款戶的錢,用來成立高風險創業投資公司。「創投根本就是拿錢去賭,風險極高。而且管得鬆,內線交易很可能發生,」謝易宏強調。民營6大金控今年第2季的財務報表中,共有37家創投,總投資金額達250億元。其中家數最多的是以創投業務為主的中華開發金控(17家),其次是國泰金控(11家)。
 
很多學者專家都擔心,將來讓金控出問題的,可能不是銀行、證券、保險,而是像創投等看不到實際財務狀況的子公司。「萬一,他們投資個像博達的公司,掏空資產幾百億,怎麼辦?」一位中小企業負責人急急問道。
 
《金控法》裡,也缺乏對旗下子公司資金防火牆的規範。舉例來說,過去會發生擠兌,是因為銀行本身經營不善,但是現在整個金控是同一個體,一間子公司遭受損失,會使得銀行連帶受到影響,發生擠兌的風險也大大提升。
 
而金控獨享的連結稅制,不但可以為金控公司節稅(旗下事業盈虧相抵後才繳稅),更因為盈虧相抵,在金控這個大傘之下,只看到母公司獲利,但是卻忽略子公司可能發生虧損。因此像創投等沒有辦法監督的子公司,即使虧損,由於整個金控加起來還是賺錢,所以能繼續營運。「這樣會將損失掩飾到未來才發生,愈滾愈大,」謝易宏說。


金控就是失控?
「金控不出問題則已,一出就很難收拾,」一位產業協會負責人指出,「金控就是失控。」尤其現代金融錯綜複雜,專業知識入門困難,只有投資銀行家和買主懂得,一般會計師也很難看得清楚,民眾更看得眼花撩亂。連立法委員都覺得太專業,不懂或質詢出來,也不夠精采,得不到媒體的重視,也就不願意深入研究。
 
許多批評者也指出,在野黨立委也未盡監督責任,有的甚至已與金控公司掛勾。而且今天的金融改革源自國民黨時代政治性貸款太多,金融機構逾放比過高。「執政黨一扣你黑金帽子,你就無話可說,」一位熟悉政商關係運作的人士指出在野黨立委的軟弱。曾任英國金融監督委員會主委的戴維斯爵士說,如台灣這樣新興國家,家族財團形成,金融監理單位必須超越政治壓力,嚴查不法,才能收殺一儆百之效。
 
麥肯錫董事羅可擎也認為,政府在監理金融機構上大可有作為。政府不一定要把官股都賣給特定對象,可以公開拍賣股份給全體民眾,引進專業團隊管理,甚至外商經營,如花旗銀行就買下韓國兩家銀行,他們的風險控管、市場競爭策略都讓韓國銀行得益。
 
「社會關心家族財團壟斷金融,政府就必須正視,」羅可擎說,「別忘了,金融業應該是高度管制事業。」在人才、法律監督制度的能力都欠缺時,「就像幼稚園還沒畢業,就要去玩博士後的遊戲,怎麼可能不出問題,」一位企業負責人指出。
 
這場財富大轉移,到底是為了加強台灣競爭力,還是只為了財團競爭力?是否少數人之得,卻成為全民之失?


「大」真是美嗎?
銀行要大,才有效率,才能有競爭力,似乎已經是不破的定律。凡是有利害關係的人。官員、金控業者、投資銀行家(花旗銀行、高盛)、顧問公司(麥肯錫)、資產管理公司、某些學者,忙著鼓吹「大而美」的理論,使台灣成為一言堂。
 
但大真是美嗎?官方、業者提供資料,新加坡、日本、韓國、荷蘭前五大銀行國內市佔率都達到75%以上,但是這項廣泛流傳的資料,卻沒有提到美國前5大銀行只佔35%,德國22%,和我國相若。「現今政策,影響操作技巧更圓融,能把似是而非的理論合理化,」評論家南方朔說。
 
也很少人指出,英國《經濟學人》在全球盛行金融機構併購時,就有多篇文章指出大不一定是美,「瘋狂的配對之舉,最後生下醜陋的金融巨獸,無法適應未來的金融環境,就像1960年代風行一時的工業集團,到了1990年代被淘汰一樣,」《經濟學人》說。


規模和經營能力都要好
《經濟學人》也在三年前報導美國銀行(Bank of America)與眾國銀行(Nations Bank)合併,創造出全美第1大、全球規模第5的銀行。結果不到3年好景,美國銀行就因海外投資損失慘重,壞帳高築,差點面臨倒閉。
 
就連美國最大金融集團花旗集團和旅行家(Travelers)合併時,也困難重重。組織整合,派系鬥爭,最後花旗還把旅行家裡壽險部份出售,放棄要做大而美、金融超市的夢想。
 
中信金控策略長林孝平認為,大才有一定的經濟規模,因為大,就有一定的資源,可以雇好的人。舉個例子,操100億跟1000億,只要用一個人就好,你大,就可請好的操盤手。而且銀行有高固定成本,資訊科技、開分行、廣告、法務都要成本,規模大,客戶多,才有好的回收。
 
除了規模大以外,經營能力也要好才行,大是面積,經營能力是深度。合併銀行不僅要資產大的跟資產大的合併,而且經營能力也要好,才能有競爭力。德國基爾大學博士候選人沈石觀察,由日本第一勸業銀行、富士銀行、日本興業銀行宣布合併而成的瑞穗控股公司,總資產134兆4千億日圓奪下全球第一大銀行寶座。但幾年下來,3家投資機構對它的評等都是「+E」,3個加起來還是不會等於「D」。
 

沈石也表示,國際清算銀行也有報告指出,全球銀行業在過去幾年的整合並未全面提升銀行獲利能力,反而不斷製造失業問題,因為合併後組織調整所需要的成本,以及企業文化差異,都是很難估算的。


eXfuze F1 team ---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+
Posted on 下午6:11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| 0 Comments »

四雙急切的眼診脈台灣

天下雜誌第327期2005/07/15李雪莉



黃春明
尋找感動的可能


台灣最大的問題是物化與異化。你想想看,現在人們的動詞只剩「買」了。「買」變成吞食動詞的怪獸。舉例來說,以前在鄉下要一隻風箏,我們會去找竹子、砍竹子、削竹子,還要學會如何放風箏,讓風箏不會過重,昂揚騰空;但是我們現在只會「買」風箏。
 
一個人如果自製風箏,他得到經驗有多少呢?有人文的經驗、知識的經驗、肌肉拿捏的經驗、成就感的經驗、美好的經驗,好妙喔,就這樣飛上去了。種種的,幸福感的,不是用物質得來的,而是自己參與的成就感與幸福感。那種對明天的期待,要放風箏的期待。現在小孩子要風箏,就直接買。一個250元,小孩子一放,不是成就感,好玩很快就過去了。畢竟不是他的,跟他的精神和心連不起來,就沒有感情。
 
這是我們內在的缺乏。外在是生態環境破壞、資源的耗損,內外都空空的。裡外都空掉,這個日子不會久耶。精神上,台灣在過去的歷史上沒有像今天這樣貧窮。雖然物質富有,卻是暴發戶的富有。
 
我們缺乏感動的經驗。每天從大眾傳播上沒看到感動的東西,也不能去寄望它。但是,我有感動的經驗,這種感動不是說自己做什麼,或別人對你做什麼的感動,而是來自豐富文學遺產的閱讀。
 
《互助論》的作者克魯泡特金是位哲學少年。他在年輕時曾為感動為何物,陷入困惑。他的哥哥於是寫信告訴他:「你先不管感動為何物,你就相信感動是『善』的東西在你的心裡活動。」如果你心中常有這種善在心裡爬動,你就有一股無形的力量;如果社會上多數的人,都有善的力量,這個社會就有一股善的力量對抗不公不義的事情。
 
社會因為不完美,才需要我們。幸福不是有吃有穿。幸福是一個複合體,不只有物質,就算是物質也要有精神生命在裡面。我們吃東西得到能量,看書也能得到無形的能量。有形的,就是那些,但無形的,更需要。我不敢說,少數人的串連會有很大的力量,力量要普遍才有影響。但我知道這樣做是對的。



洪蘭 
深耕人才,才有希望

以前,我們上街頭。現在,發現上街頭不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,而且,可以得天下,不能治天下。治天下還是要從人才培育做起。現在沒辦法改變主幹了,因為權力使人腐化。一定要換新血。有句話,Dogma is the worst enemy(教條是最大的敵人),因為陷入教條裡就跳不出來,看不到你該看到的東西了。人格的培養與知識的獲得是一步一腳印,不能在砂上建高樓。教育要深耕,風來了樹才不會倒,而台灣的教育,卻是淺土。
 
澳洲有一種樹,是尤加利樹,在澳洲被稱為「寡婦製造者」,因為根很淺,風一來就倒下壓死人。你從表面上看,看不出根是淺的。台灣的根很淺,一出事就會倒的。妳看,保釣這些人再出來時,都老了耶,都60歲了。所以,講什麼都沒有用了,只有從基礎做起。
 
家裡的身教、長輩們的言教很重要。我父親是福建人,祖父那輩在南洋打天下。他們常訓誡孩子,簡則用足,勤就生財,所以我們家非常節省。父親說,出門走得到,不要做公車,公車坐不到才坐計程車。但哪有坐不到的車,早點出門就走得到了。
 
我也這樣教我的兒子。我跟我先生2個人拿著2只皮箱到美國打天下,我跟我兒子說,今天我己經栽培你到大學畢業,我也叫他要自立。他沒穿名牌衣服,他穿的是我姐姐小孩的衣服、頭髮是我剪,唯一買的是鞋子,因為鞋子不能穿別人舊的。我覺得上一代再沒有聲音出來,年輕一代,不知道什麼是是與非。
 
對於社會價值的混淆,我們轉身走不應該。紀曉嵐的《閱微草堂筆記》曾說,「無功則有罪」。其中一段談到,一位大官到閻羅王那報到,閻羅王叫他跪,他說,我是清官,為什麼要跪。閻羅王說,你以為你是清官,你就是不做嘛!即使你沒收賄,但你本來可以做的貢獻,卻沒做,還是要跪。所以,做官的人要替人民爭福利。不然,無功就是有罪。知識份子要有「士」的擔當。



黃武雄 
給孩子自由,從真實生活學習

台灣的教育從小就把教育本身工具化、把知識工具化。孩子想進好的學校,都是為了以後有好的工作與機會。這種工具理性的思惟,從孩子生下來就不斷被洗腦。使得孩子進入學校不是想了解真實世界,反而,在學校裡得到愈多,愈與世界脫離。所以,大家出去旅遊都是很浮面的,很少人願意融入那個社會。這裡頭牽涉到一種勇氣,體驗的勇氣。我們擔心這個、那個,沒辦法體驗新的事物。
 
我在美國讀書時,喜歡揹背包、搭灰狗巴士旅遊。有一次,到密西根北部一個湖去,秋天,楓葉最盛的時節;對我來說,我就只想繞湖一圈,大約13、14個小時。結果第一個挫折來了,沒辦法接近湖邊,因為美國講究保護私有財產,好的空間都被有錢人買了,一路上很挫折。後來終於找到一個小小的公園,可以接近湖邊,於是在公園的長椅上睡到天亮,隔天早上繼續走。
 
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差異,是沒有被中產階級的概念隔離起來。我父親從不說教,你從那得到的只是聽音樂、做自己喜歡的事。但我們的下幾代,父母有一種不安全感,想去保護小孩,讓小孩跟社會隔離,認為隔離才安全。像騎腳踏車,孩子原本很高興要學習,爸爸在後面看快跌倒了,就大叫,不要騎了。長期下來,孩子不敢碰陌生的事物。近代的教育,把人從真實世界隔離出來,台灣比其他國家更嚴重。
 
自由對人格的塑造是很關鍵的。一個小孩原有的素質不錯,有很大的可塑性。但我們太急於捏成某個樣子,他對什麼東西都有興趣,他畫畫就為了畫畫,直到有一天,大人不斷給他貼紙,說這個好,那個不好,他開始學習畫畫是為了大人畫。
 
一個人的成長,除了要有個人的自由度,還要有與社會的衝撞。與社會的撞擊會讓你更清楚自己在社會與世界的位置。有人在個人層面上發展的不錯,但對時代了解的很少,變成很封閉。所以,能早些思考自己與社會的關係,才能找到自己在世界所處的位子、才能定位自己,這是人一生最大的課題。



龍應台 
理想主義者太少,國家就會退化
我們這些大忙人跳下來做這些事,是因為強烈的不滿意。我們可以做的事很多,但我們沒去選立委或做官,而是跳下來做義工,接觸年輕人。我們曾經是70年代的大學生,那時需要理想主義的勇氣。現在年輕人無法想像,那時候我們多被人家看不起,到海外,人家那種對你蔣介石政權完全瞧不起的狀況。到後來是經濟起飛,變成暴發戶,那種瞧不起的成長,與國際接觸時所受到的挫折。
 
理想的我們,走了快30年,怎麼還撐得住?努力這麼久,收穫這麼少?我也常覺得挫折,到一個關卡會對自己說,算了吧,放棄吧。很多人的理想主義被虛無主義與放棄主義戰勝了。我不敢說大多數,但很多。你可以看到以前很有力氣的作家早就停筆,或是以往的社運健將早做生意去了,少數堅持下來。有些人還繼續堅持下去。
 
但是,社會的成長,不管其民主受到什麼挑戰,必須有一定比例理想主義的人在做社會的中堅。那個比例的人如果消失了或少到一個程度,這個國家就會退化。這是台灣的挑戰。台灣一方面繁華了,一方面多元化了,理想主義被稀釋了,變得愈來愈薄。但這個社會有多少比例的理想主義者還存活下來,讓社會變得更成熟與更堅持,是考驗這個社會要往上還往下。我是這樣看的。
 
我在香港的德國學校,看到一群國三生全神貫注聆聽德國之音的現場轉播。國會正在辯論施若德總理的不信任投票案,結果國會說必須重新選舉總理。一群15歲的少年在辯論,有學生說,這會影響到中德關係,因為基民黨女性候選人若當選,在與中共交往時不會以人權為主要考量,間接,美德關係也會改變。
 
我聽到這裡,心裡很焦慮。我在想,台灣的國三學生,甚至大學生會思考這種全球議題嗎?全球的考驗對年輕人來說,就像一把刀,在頭上考驗他們。我們想做的事很小很小,只希望下一代用寬闊的格局、全球的眼光、世界的視野來看。大學生需要深厚思想的底子。我們要有這樣的迫切感。




eXfuze F1 team ---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+
Posted on 下午6:04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| 0 Comments »

Free Blogger Templates by Isnaini Dot Com. Supported by Used Car Pictures. Powered by Blogger